交易量排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- 加密货币所150亿美元大案冲击波:陈志控股港股公司陷财务与信任危机
2025-10-28交易所,交易所排名,交易所排行,加密货币是什么,加密货币交易平台,加密货币平台,币安交易所,火币交易所,欧意交易所,Bybit,Coinbase,Bitget,Kraken,全球交易所排名,交易所排行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日,美国司法部联合英国外交部门的一则制裁公告,将柬埔寨太子控股集团创始人陈志推上全球财经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这位37岁的福建籍商人持有英国与柬埔寨双重国籍,表面是横跨柬港新多地的商业精英——不仅手握柬埔寨国王授予的“公爵”爵位,还曾担任首相洪森父子的部长级顾问,2024年更斩获“柬埔寨年度企业家”称号,其主导的太子集团还曾在财经领域斩获奖项,2021年第十届中国财经峰会上,太子集团便荣膺“2021企业社会责任典范奖”,成为该奖项创办以来首家且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获奖的柬埔寨企业。
其商业版图的核心太子控股集团成立于2015年,以房地产、金融、博彩等多元化业务为幌子,实则构建起覆盖“杀猪盘”诈骗、人口贩运的跨国犯罪网络。而陈志的资本版图扩张与香港资本市场深度绑定——2018年起通过离岸公司密集布局,不仅以30亿港元购入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68号商厦,更先后控股致浩达控股、坤集团两家港股公司,形成“非法敛财-港股洗白-全球流转”的资金链条。此次美英制裁直指其核心犯罪行为,指控其通过上述非法活动敛财数十亿美元,并利用127127枚比特币(市值约150亿美元)洗钱,创下史上最大规模加密资产查扣纪录。风波迅速传导至香港资本市场,陈志间接控股的致浩达控股与坤集团(0924.HK)两家港股公司,随即陷入财务滑坡、市值缩水与信任崩塌的多重危机。
公开股权结构显示,陈志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架构实现了对两家港股公司的绝对控股。其中,通过星优环球有限公司持有致浩达控股54.79%的股份,通过SouthernHeritageLimited间接掌控坤集团55%的股权。这种高比例控股模式使得两家公司在业务布局与资金流转上,与太子集团存在深度隐性关联——坤集团与另一家关联港股公司FSMHoldings的香港主要营业地点,均位于陈志2018年从恒基地产购入的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68号商厦,该物业估值约30亿港元,成为其资本版图的重要节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陈志对两家公司的控制并非仅停留在股权层面。直至2025年7月16日,也就是美英联合制裁落地前三个月,他仍担任致浩达控股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职务,直至风波前夕才突然辞任,为后续的危机爆发埋下伏笔。这种“精准抽身”的操作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两家公司治理独立性的质疑。
案件曝光前,两家公司的财务颓势已现端倪,陈志涉案引发的制裁则成为压垮业绩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作为陈志控股的核心建筑类资产,致浩达控股2024年的财务数据已出现断崖式下滑,据其2024年年报显示,全年营业收入为8050.1万港元,较2023年的1.346亿港元暴跌40.2%,核心的建筑及工程服务因“重点项目交付后新业务衔接断层”陷入停滞。尽管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紧急开拓奢侈品销售业务,2024年贡献1040万港元收益,但对于整体营收的弥补作用微乎其微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2025年中报数据显示,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仅6078.9万港元,净亏损扩大至777.2万港元,业绩下滑趋势在制裁后进一步加剧。
坤集团(00924.HK)则呈现“增收不增利”的诡异态势。据其2025年9月25日披露的最新财报,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财年,公司营业收入达7766.39万新加坡元,较上年的7000万新加坡元同比增长11.09%,与原文表述基本一致;但归母净亏损达210.92万新加坡元,较上年同期的9000新加坡元暴增232倍,与原文数据高度吻合。从历史数据看,公司2024财年已出现200万新加坡元亏损,盈利能力持续恶化。服务成本的异常飙升成为利润挤压的主因,2025财年销售成本占比超90%,而这背后或与太子集团的非法资金拆借存在关联。值得注意的是,公司近三年毛利率持续走低,从2022财年的约15%降至2025财年的不足8%,盈利基础已近乎崩塌。
2025年10月14日制裁公告发布后,香港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。10月15日当天,致浩达控股股价暴跌超17%,坤集团跌幅更达23.6%,两家公司市值分别缩水至9240万港元和1.68亿港元,双双沦为“仙股”行列。市场恐慌情绪源于对资产冻结风险的担忧——陈志作为控股股东,其名下股权及关联资产被美英冻结,可能引发两家公司股权结构动荡及资金链断裂。
为稳定市场信心,两家公司于制裁当日紧急发布公告“撇清关系”。致浩达控股强调“陈志已不再担任集团任何职务,所有核心资产及业务均位于香港,与美英市场无直接关联”;坤集团则声明“核心业务集中于新加坡,未参与任何涉制裁活动,初步判断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”。但这种仓促的澄清未能打消疑虑,10月17日两家公司股价再度分别下跌5.17%和9.19%,反映出投资者对其风险隔离能力的不信任。
陈志案件对两家港股公司的冲击,本质上暴露了部分港股“仙股”在股权结构、治理机制上的深层隐患。一方面,通过离岸公司实现的隐蔽控股模式,使得实际控制人的非法行为难以被及时察觉,直至跨国制裁落地才引发监管关注;另一方面,管理层的“应急式换血”未能形成有效治理闭环——致浩达控股在陈志辞任后由许世光等人接棒,但新管理团队缺乏明确的业务转型方案,难以扭转核心业务萎缩的困局。
对于港股市场而言,此案更具行业警示意义。陈志通过全球逾百家空壳公司构建资金网络,将非法收益通过港股上市公司等表面合法载体洗白的操作,揭示了跨境犯罪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新型风险。监管层面需强化对离岸控股架构的穿透式核查,尤其是针对“仙股”的实际控制人背景调查;投资者则需警惕股权集中度过高、业务转型突然且缺乏逻辑的上市公司,避免卷入关联风险。
目前,两家公司仍在寻求法律意见评估制裁影响,但财务颓势与信任危机的双重枷锁已然形成。陈志案件的余波尚未平息,其控股的港股公司能否摆脱“犯罪关联”标签、重建市场信心,将取决于后续业务整改力度与监管核查结果,而这也为港股市场的风险治理写下了沉重的注脚。


